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学工动态

学工动态

经济系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经济系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第一部分 就业状况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分布情况
表1-1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人数分布
专业 人数 占院系人数比
电子商务 147 29.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57 31.0%
金融学 114 22.5%
物流管理 88 17.4%
全系共计 506 19.97%
 
 
图1-1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二)就业规模及结构
表1-2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规模及结构
专业 参加就业人数 已就业人数 未就业人数 就业率
电子商务 144 129 15 89.6%
国际经济与贸易 154 146 8 94.8%
金融学 112 101 11 90.2%
物流管理 85 80 5 94.2%
合计 495 456 39 94.3%
 
 
二、 就业流向
(一)地域流向
表1-3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就业地区 就业人数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广州市 274 56.7%
深圳市 77 15.9%
佛山市 43 8.9%
东莞市 12 2.5%
中山市 9 1.9%
珠海市 6 1.2%
合  计 421 87.2%
省内其他地区 52 6.2%
省外地区 8 1.6%
出国(境) 3 0.4%
 
 
(二)单位类型分布
表1-4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单位类型 就业人数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国家机关 5 1.0%
政法系统 0 0.0%
国有企业 3 0.6%
其他事业单位 7 1.4%
民营企业 26 5.3%
外资企业 407 83.2%
其他企业 8 1.6%
普教系统 3 0.6%
出国升学 3 0.4%
其他 0 0
 
(三)升学、出国(境)与公务员录用情况
表1-5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专业 报名研究生考试人数 升学人数 升学院校(多个院校需列举)
金融学 1 1 华南师范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 1 1 香港教育學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1 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
金融学 1 1 澳门科技大学
合计 4 4 ————
 
表1-6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专业 出国(境)地 人数 出国(境)目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 香港 1 升学
金融学 澳门 1 升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国 1 升学
合计 ———— 3 ————
 
表1-7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公务员录用情况
专业 报名公务员考试人数 录用人数
金融学 8 3
国际经济与贸易 2 0
电子商务 2 0
物流管理 1 0
合计 10 3
 
 
(四)自主创业情况
表1-8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
专业 创业人数 创业行业(多个行业需列举)
电子商务 11 广州市海珠区晟鼎图像设计中心
国际经济与贸易 1 东莞市东城威洁杀虫服务部
金融学 0  
物流管理 0  
合计 12  
 
 
三、未就业毕业生基本情况
表1-9 经济系2015届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专业 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电子商务 3
国际经济与贸易 3
金融学 2
物流管理 3
合计 11
 
 
表1-10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
未就业原因 未就业毕业生人数 备注
想就业,但未找到合适工作 5  
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教师招考 6  
准备在国内升学 0  
准备出国(境) 0  
准备职业(行业)资格考试 0  
暂不想就业 0  
其他 0  
 
第二部分 就业工作举措
一、基本措施与服务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全面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大力倡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弘扬无私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提早培养就业意识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全程式就业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在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根据每个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规划其职业生涯。对大一学生,着重引导其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选择,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就业形势;对大二学生,着重结合能力培养,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对大三学生,着重实习和锻炼,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大四学生,针对择业期间的问题,在就业形势、信息服务、政策咨询、面试技巧、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1、发挥系专业优势,完善理论、实践创新训练、现场实战 “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我系坚持开展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商科技能大赛、营销师大赛、点石成金创业大赛等省级赛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组织、策划、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2015届毕业生部分省级赛事成果如下: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 等级 获奖学生名单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 郑建明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郑建明
“特步杯”全国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大赛 国家级 黄家俊、练春娴、欧云婷、关燕萍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 杨国威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李婷婷
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庄彩云、江晓芝
“中国梦·环保行”第二届大学生调查潮州社会实践行动 市级 陈少君
发表论文《《关于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分析》 省级 肖华莹
第八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广东省总决赛古筝青年A组优秀奖 省级 辜纯玉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杨璐琪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国家级 劳慧妍
电子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广赛区三等奖 省级 陈雅玲
第十二届广东省挑战杯学术研究报告三等奖 省级 陈雅玲
第二届潮州调研活动优秀奖 市级 陈雅玲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曾艾文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曾艾文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杨丹媛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国家级 黄国坤
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省级 黄国坤
广东省营销师职业技能竞赛 省级 许嘉荣
特步杯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全国本科组三等奖 国家级 曾子芹
2、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突破口,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省质量工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引导。
我系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创业。课外,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融于竞赛之中。近年来,我系大力开展以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电商科技能大赛、营销师大赛、点石成金创业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在这些竞赛之中,我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资助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创业。
(2)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我系积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另一方面,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基地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创业者协会等等,形成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3、加强离校前党员教育,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开展毕业生党员离校前集中教育活动,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教育活动,使广大毕业生党员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读一本好书、荐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强化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文明离校活动、促进毕业班离校阶段各项工作平稳开展。
4、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解决毕业生求职技巧与适应能力问题。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意识,主动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帮助毕业生了解和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技巧,帮助毕业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步入社会后处理各种问题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信息传递、思想教育、心理咨询方法指导等途径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自主选择适宜的职业,优化专业人才资源的配置。及时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公开就业程序,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人才是商品,商品是需要包装和推销的。因此,指导毕业生要学会包装和推销自己。深入了解市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学生创造和捕捉就业机会。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群 ,随时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经常性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活动,为优秀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荐贤,动员系里教授、老师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
5、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积极宣传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就业政策。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讲座、论坛、各种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让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到基层、去西部、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意识、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处理各种问题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1、创新就业宣传体制,加强毕业生就业引导。
经济系依托微信、QQ群、飞信、微博等就业信息平台不断推送最新的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播报、就业心理疏导等内容。了解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需求,加强毕业生就业引导。了解到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没有很明确的就业目标。我系曾邀请2003级、2005级已经担任区域经理的校友开设有关就业应聘技巧、就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业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讲座,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从众,明确就业目标。
2、充分发挥班级主要干部对就业工作的推动作用。
    我系选拨毕业生中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就业联络员,负责传达学院有关就业信息及文件、通知等,从而确保就业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每一位同学;通过学院就业信息网、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媒介,以班级主要学生干部为抓手,及时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就业动态,从而为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等就业服务。发挥班干部中坚力量,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以及社会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
四、就业指导服务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1、定期出版就业快讯,为毕业生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和就业率
每月整合毕业生们最关心的几类问题以及最新就业情况等资讯,出版一期就业快讯,纸质版的供辅导员留底,电子版上传到群共享以供毕业生浏览。

图1 第一期就业快讯

图2 第二期就业快讯

图3 第三期就业快讯
五、就业反馈教育教学的特色和经验做法
1、开展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
2015年,经济系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意向调查,对用人单位用人取向和用人变化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进行了部分回访,收集用人单位对录用毕业生的满意度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宣传和就业指导,较好的服务于学生就业。
2、深入调查研究,分层、分类做好毕业生就业观教育
针对我系大四学生的特点及目前在求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第七学期所做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毕业辅导员可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事业观,并针对当前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经常跳槽等现象进行的教育指导,转化毕业生择业观念,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针对不同择业类型,如考研、公务员考试、出国深造、创业等方面的毕业生,我系邀请相关专业老师开展专题辅导,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充分发动全体师生力量,开展“企业进入校园,校园深入企业”活动,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用人理念、企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等;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举办“职业指导特色讲座”和“职场经验交流会”,加强对毕业生各个方面的职业指导,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和朋辈互助教育作用。
3、专设离校前“就业周”,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贴心化服务,做到未就业毕业生实现最大化就业。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经济系基本保障了大部分毕业生实现了就业。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经济系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部分毕业生还未能实现就业。为确保毕业生离校时能手握一份工作,做到舒心离校,学院党政领导经研究决定把2015年5月26日开始的两周定位离校前“就业周”,充分利用系里老师的人力资源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成功邀请到13家企业,并带来53个岗位。对未就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之前一直彷徨犹豫的毕业生,在各种压力下,离校前能找到份工作,已经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业周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就业工作,做到未就业毕业生实现最大化就业。
 
第三部分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起点薪酬
表3-1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各专业平均起点薪酬
专业 平均起点薪酬(单位:元)
电子商务 252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498
金融学 2686
物流管理 2396
合计 2525
 
 
二、专业对口率
表3-2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对口率(表一)
专业 专业对口人数(系统数据)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非系统数据,需自行计算)
电子商务 42.36% 5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43.51% 53.5%
金融学 49.11% 62.3%
物流管理 32.94% 61.0%
合计 41.98% 56.75%
 
表3-3 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各专业对口率(表二)
 
 
专业 专业对应主要职群 职群就业人数 占已就业人数比例
电子商务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39 26.5%
零售业 13 8.8%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货币金融服务 13 8.4%
其他金融业 16 10.4%
金融学 货币金融服务 20 17.8%
其他金融业 21 18.7%
物流管理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15 17.6%
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 19 22.3%
合计 ———— 156  
 
三、用人单位评价
表3-4 用人单位对经济系2015届毕业生岗位适应的满意度
项目 问卷数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D.说不清楚 满意度=(A+B)/问卷数
票数 百分比 票数 百分比 票数 百分比 票数 百分比
总体评价 48 43 89.60% 5 10.40% 0 0% 0 0% 100%
专业技能 48 22 45.8% 26 54.2% 0 0.00% 0 0.00% 100.0%
团队合作能力 48 20 41.7% 28 58.3% 0 0.00% 0 0.00% 100.0%
思想品德 48 25 52.1% 23 47.9% 0 0.00% 0 0.00% 100.0%
敬业精神 48 26 54.2% 22 45.8% 0 0.00% 0 0.00% 100.0%
学习能力 48 28 58.3% 15 31.3% 0 0.00% 0 0.00% 89.6%
创新能力 48 30 62.5% 16 33.3% 0 0.00% 0 0.00% 95.8%
实践与执行能力 48 32 66.7% 14 29.2% 0 0.00% 0 0.00% 95.8%
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 48 29 60.4% 15 31.3% 0 0.00% 0 0.00% 91.7%
口头表达能力 48 26 54.2% 18 37.5% 0